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广东海洋大学“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作者: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4-03-20

    近十年来,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各高校校园网都已建成,网上资源与应用平台不断充实,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时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对高校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教育改革和事业发展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学校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认真规划建设,确立了信息化建设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提升质量为标,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以技术支持为保障,确保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经过几年自身建设和校企合作,学校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学习生活各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学校与中国电信合作改造了校园网,实现了校园网的全覆盖。校园网出口带宽达6.1Gbps,已建设无线WIFI接入点365个,信息点4万多个,注册用户近3万余人。拥有双核心交换设备和大容量网络访问日志审计系统,保障了校园网的安全;安装了VPN设备,校外教职工也能方便地访问校内资源。 
按国家A级标准设计建设了数据中心机房,拥有交换设备23台,服务器和存储系统60台(套)。建立了21个网络应用系统,提供WWW、FTP、BBS、E_MAIL、PROXY、网络教学等多种类型的应用服务,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大力改善多媒体教学条件,多媒体课室从2000年的8间快速增加到252间,全部授课实现了多媒体化。 
2、教学资源日渐增多 
推广应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天空教室精品课程制作” 平台,平台资源总容量达2T;构建了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为师生提供了网上学习环境;大力开展网络课程立项和多媒体课件开发,建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55门;加强电子资源库建设,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数据库25个,各类电子图书50余万册。 
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多媒体课件开发、声像资料建设、电子文献建设,促进了网络辅助教学的蓬勃开展,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3、电子校务稳步推进 
电子校务应用初见成效。建立了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籍、成绩、选排课的网络管理;建立了OA系统,实现了全校“无纸化”办公;建立了校园卡系统,实现了校内消费、图书多校区通借通还等便捷电子服务;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账目查询和多校区统一结算。覆盖包括教务、财务、人事、设备、科研、组织、保卫、校内消费等领域的电子校务应用,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4、网站内容日益丰富 
学校网站建设发展迅速,学校门户网站内容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充分展现了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 
5、教师培训初见成效 
学校把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教师超过4500人次。培训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的应用,提高了教学资源建设水平。 
(二)存在问题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引向深入和新的需求不断出现,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基础设施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投入不足、网络设备老化、更新滞后、带宽偏低、访问速度慢、多媒体设备仍有部分亟需改造,一卡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仍很局限。 
2、网站建设相对落后 
学校各部门建立的网站由于开发系统和硬件平台的差异,性能、功能与安全等方面良莠不齐,在使用过程中仍突显三方面问题。 
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各网站使用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发布系统差异很大,存在的漏洞和安全隐患多,出现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存在性能瓶颈。由于部分网站仍使用老旧的服务器和软件系统,存在性能瓶颈。 
存在“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校内所有网站都各自为政,互不关联,其信息是孤立的,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无法共享与传递。 
3、资源应用水平不高 
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利用率不高,共享程度低,难以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和特色资源少,未能很好地与教育教学内容同步更新;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创新的动力不足,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 
此外,电子校务应用与教育管理现代化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教育信息化技术人才欠缺,服务能力和统筹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二、“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按国家和广东省教育信息化相关规划纲要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保证重点,持续改进”的原则,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优质的资源保障。 
(二)建设目标 
通过加大投入和校企联合,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构建结构完整、技术先进、应用广泛、稳定高效、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建立统一认证系统,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电子校务应用,建立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的的“一站式”用户服务平台。使学校教育信息化综合实力提升到同类院校一流水平,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需要,最终实现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学习与生活的全面信息化,具体目标就是实现“五个数字化”和“一站式服务”。以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更高的管理效率,更高的决策效率,更高的信息利用率。 
1、环境数字化 
构建结构合理、高速稳定、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共享中心和统一身份认证授权平台以及集成应用软件平台,夯实数字化基础环境。 
2、管理数字化 
构建和集成覆盖全校各职能部门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3、教学数字化 
建立以全日制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教务管理数字化平台,科学统一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精品课程及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便捷灵活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多媒体课室管理平台、国家标准化考点,完善现代化教学环境。 
4、资源数字化 
建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学资源库,通过共建共享平台,提供教学资源管理和资源制作服务,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其利用率。 
5、生活数字化 
构建便捷高效、高雅健康的数字化电子政务和生活环境,利用校园卡系统,实现学生入学缴费、身份认证、门禁管理、校内主要消费和金融配套服务等功能的应用,真正做到“一卡在手,走遍全校”。 
6、“一站式”服务 
实现全校师生员工在管理、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中,以单点登陆获取所需的服务,以高度信息化集成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 
(三)主要任务 
要实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必须加大软硬件建设的投入,拓展应用领域,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1、加强硬件基本建设,夯实信息化应用基础。 
采取“逐年投入,升级改造、补充完善、适时换代”的发展战略,夯实信息化基础。 
(1)加强网络设施建设。三校区核心交换设备升级到万兆(支持IPv6),升级汇聚及接入层等相应网络设备;改造校园网络主干,建设高可用性网络服务环境,建立高性能的网络管理监控平台,实现无线网全覆盖;校园网CERNET出口带宽争取拓宽到200Mbps以上,同时优化和扩展CHINANET链路,解决出口拥挤的状况,提高上网速度,同时提升外网访问校园网的速度;切入新一代IPv6互联网,开展基于IPv6的相关信息资源和应用建设,发挥IPv6新技术的优势。 
(2)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统一规范各应用系统关键数据,初步形成统一的信息标准体系,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条件;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实现全部数据访问的单点登录;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使学校各个部门信息不一致、信息交互麻烦、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得到解决,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提供高效的应用平台。 
(3)保障信息存贮与安全。加大存储能力,更新重要服务器,建设备份系统与信息管理体系,对关键系统及设备进行负载均衡及双机热备份;改善数据中心机房设备供电系统,保障设备运行和数据传输安全可靠;建立信息安全体系,防范网络入侵及病毒损害,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和安全防范水平,保障数字化校园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4)完善教学和资源建设条件。力争全部(包括在建的第二教学楼)课室建设成多媒体课室,使多媒体教学应用覆盖率达100%;建立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数字监控系统和安全防范系统,拓展和完善多媒体网络教学管理与应用平台,真正实现集多媒体教学与管理、设备管理与维护以及安防监控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应用;建立资源采集加工一体化资源建设平台,着力改善视频摄制条件,为精品课程的教学视频与微课摄制提供有效手段;建立信息化国家级考点(含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225个标准化考场),形成考试业务管理、考生身份验证、作弊防控、网上巡查等现代化的考试管理体系。 
2、加强软件资源建设,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按照“引入优质资源、采购急需资源、开发特色资源、共享上传资源”的建设思路,丰富内容,提高质量,打造高层次的应用平台。 
(1)规范数字资源建设。 
一是整合各类教学资源。集成各类课件、论文、期刊、音视频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库和搜索引擎;分学科建立教学资源素材库和网络学习资源库,支撑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制作优质视频资源。加强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和微课的共建共享,力争制作4~6 门省级视频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 
三是建设一批网络课程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实资源素材库,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建设与教育教学内容的同步更新。 
四是建立重点学科专业数据库,发挥学科优势,建设2-3个具有海洋特色的专业数据库;开展图书、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信息网上共享。 
五是建立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及数字资源目录库,建设数字资源门户管理与服务平台,并形成有效的更新和维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力争资源建设总量达到20~40T。 
(2)加强教学平台建设。完善网上教学平台功能,构建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力争50%的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加大“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天空教室精品课程制作” 平台,“教学资源在线”自主学习平台,“新视野英语在线”辅助学习平台的推广应用力度,提升数字资源利用率和教学质量。建立教学成果及质量工程成果展示平台。 
3、扩大电子校务应用,推进工作生活数字化。 
分部门建设和完善一系列电子校务应用系统平台,借助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升级与改造,稳步提升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使广大师生工作生活数字化迈上新的台阶。 
(1)完善OA和建立电子监察系统。OA除了用于信息发布与分享外,更核心的作用是在线协同办公,通过引进或改造,使工作流程管理,查询、委托、注销、监控等应用功能更加科学便捷。同时建立电子监察系统,使各项工作流程在阳光下运行,并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2)完善组织人事管理系统,加强干部聘用、考核与培训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人事管理 (人事档案、定编定岗、职称职务、聘用调配、培训进修等)、劳资管理(工资、薪酬分配和奖惩等)、人才引进管理和教职工考核等管理工作信息化。教职工可授权查询各种组织人事信息。 
(3)建立科研网平台。建立和完善包括科研管理与统计分析、科研协作,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和专家库等重要科研数据库,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人性化支撑和服务。 
(4)更新改造综合教务系统。完善和拓展综合教务系统功能、实现分校区管理和学分制管理,实行管理权限下放,由专业学院管理学生成绩和选排课等,同时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等,做到系统数据信息共享。各部门、师生可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查询和利用。 
(5)建立学工系统。该系统涵盖学生在校活动的所有环节,实行分模块管理(包括学生信息、思想教育、军训管理、评优评先、勤工助学、心理指导、违纪处分、社团活动、课外赛事、社会工作、保险管理、学生就业等功能模块),实现数字迎新和电子离校。 
(6)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做到统一规范各部门基础数据信息(包括学生数据、教职工人事数据、科研项目数据、宿舍管理数据、资产管理数据等),统一编码、开放数据接口,便于信息采集和共享。同时加强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实行教职工网上远程预约报账、学生网上缴费和财务综合信息查询(工资、项目经费)。完成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财务相关系统(学生收费系统、宿舍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和其他经济业务流程的有机对接,实现财务信息共享和银校互联。 
(7)完善资产管理系统。在现有资产管理软件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涵盖资产配置、预算、采购、申报审批、使用、处置、维护、资产条码盘点、查询、统计报告、分析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充分体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实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网站;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并能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账务处理、清产核资等系统挂接,实现资产变动申请、审批到财务入账的整个资产的全过程周期管理。 
(8)图书馆与档案馆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图书续借、预约、新书推荐、图书信息查询、借还图书查询、图书统计信息等功能和各校区图书馆信息共享;进一步改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及服务平台、图书馆联机信息查询系统(OPAC)和手机短信催还系统;完善一卡通在图书馆的应用,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对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建立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实现档案目录数字化和档案内容数字化。 
(9)建立“一卡通”综合服务平台。集成“一卡通”系统,实现身份认证、考勤、消费(含餐饮、交通、水电、校内购物等)、门禁等功能的智能化管理。 
(10)建设后勤管理大平台。主要建设包括宿舍管理系统、非编职工管理系统和后勤物资管理系统。通过宿舍管理系统可实时掌握学校公寓使用情况、配置情况、学生住宿情况等详细信息;通过非编职工管理系统掌控用工岗位及其调整变化情况;通过后勤物资管理系统对物资采购计划、库存和调配使用情况实行有效监控。 
(11)完善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安全管理基本信息、安防信息、安全培训状况、隐患排查整治、事故应急处理、安全工作信息上报、履职与考核等信息管理,同时还包括构建覆盖三个校区的公共安全动态视频监管网,与一卡通配合完善各大门禁系统。推动安全监管向“工作规范化、管理信息化、考核无纸化”的方向转变。 
(12)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教职工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媒体形式,如社区、博客、微博等,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建设集资讯网、思政网、音乐网和视频网为一体的子网站群,全面协调可控地发展各个子网站,达到资源复合利用,以帮助学生成长为目的,延伸和拓展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职工的学习娱乐空间。 
通过一系列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校务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一站式”的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的优质服务。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确立组织保障。 
建立教育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副书记和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与管理。学校各二级部门要明确部门主管和主要工作责任人,有组织地推进教育信息化。 
2、规范管理,实行制度保障。 
加快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培训、考核、评估、安全保障等方面规章制度,促进教育信息化规范发展;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逐步落实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奖罚和晋升挂钩,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法过程、实践创新和管理中的运用。 
3、加大投入,落实经费保障。 
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明确投入的重点,制定实施方案。每年将信息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应用和维护资金在学校年度财务预算中单列出来。同时,创新信息化建设理念,广开门路,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通过校企联合、专项申报和分部门筹措资金等,引入国家和社会资金协助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要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维护和保障信息化各系统软硬件平台的正常运行,每年需投入资金约400~500万元,总投入约2000~2500万元(“十一五”期间投入了2478万元)。 
4、优化队伍,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一支经验丰富、素质较高、人员相对稳定的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是关键。一方面要实行政策倾斜,在编制上有充分保证,增加技术岗位职数,“十二五”期间,拟引进计算机网络、教育技术专业硕士以上研究生2-3名,以充实队伍;另一方面落实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通过进修、培训、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分批培训各岗位技术人员,完善队伍的专业结构,达到一专多能,做到人尽其才,不断提高技术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广大师生员工深入认识教育信息化对人才培养等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通过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教职工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